文/耳机俱乐部版主小白
谷津2016年要推出Q系列新品的消息,其实我早在4月份就知道了。当时谷津张先生来上海参加SIAV上海国际音响展,带来了一些Q系列的产品资料以及图样。记得当时还没有实物,但已经知道了这个概念——2016年底谷津将推出一个全新设计的Q系列产品。这个新系列的技术架构和理念与之前的U系列差别颇大。
见到实物是8月份的事情了。当时锦锋音响把国内商家和一些大侠们请到了汕头,在这里举办了谷津Q系列新品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终于见到和听到了Q系列产品,包括Qm解码耳放、Qv解码前级、Q18和Q23解码功放等。下图就是当时我听的Qm。插HD800S、HD800和HE1000耳机都听了。发布会上环境比较吵闹,不利于认真聆听,但我还是尽量认真地听了下,对Qm驱动这几副耳机的效果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十一假期期间,我收到了正式量产的Q-m耳放的样品,终于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系统里认真听一下这个新作了。
谷津Q-m的式样当然明显和之前的U系列不同了。不仅没有了红鼻子,甚至前面板什么凸出部分都没有了。端子和音量钮都在机器的背面。Q系列这个名字我觉得应该来自于Cube即“方块”,因为这个系列的产品都是一个个小立方体,放在桌面上又是非常适合的。其尺寸为长宽18厘米、高9.4厘米,大家自己比划一下,非常地Desktop。
Q-m的功能设计是非常简洁实用的。它通体只有两个控制开关,一个暗藏在机器底部,为总电源,另外一个就是机顶的触摸式开关(圆圈里字母S的位置)。插上电后,打开底部的总电源后,长按机顶的触摸开关,就开机了。然后短按这个位置,即在1-5共5路数字输入之间切换。听完之后长按机顶触摸开关,机器进入待机模式。要彻底关闭则需摸到底部的总开关将其关闭。
Q-m的五路数字输入,包含了1路USB、2路同轴、2路光纤。输出方面则提供了丰富的耳机输出口,包括正面的传统6.3mm耳机口、背面的四芯平衡耳机口、双3.5mm平衡耳机口、以及两个3.5mm的耳机口(分别标着HD和LD,声音不同)。
Q-m是带有音量钮的,但这是一个较小的音量钮,调整范围从-42分贝到+21分贝。对于摸惯了传统耳放大音量钮的人来说,这个小音量钮也许显得偏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音量钮和传统耳放的音量钮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数字领域内的音量调整钮,而非模拟音量电位器。把音量钮转到最小位置-42分贝的地方,耳机里一般还是听得到声音的,并非完全关闭音量。如果是接电脑聆听,可以把这个音量钮放在中间0分贝的位置,靠电脑来调节音量。
数字音量调节和模拟电位器相比,有什么优劣呢?好处当然就是声音透明度高、失真度低,没有模拟音量电位器在模拟领域必然带来的失真问题和匹配精度问题,可以说数字领域内的音量调节可以做到更精密、左右更匹配、声音更透明,然而数字音量电位器并不是总是声音更好的,早期有些解码器的数字式音量,声音就明显不如模拟电位器——举个我自己有亲身体验的例子,Mytek 192解码器,它提供了数字式音量和模拟音量两个方式给用户选择,我也对比过,结果是模拟式音量时声音更柔和好听,而数字式音量时声音就直楞发冲,缺乏圆滑和柔和感。
然而Mytek的例子并不说明数字式音量一定声音更难听。事实上数字式音量的听感正在明显变得越来越好,这和数字处理技术的提高、比特位数的增加,有着直接的联系。近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带数字音量控制的解码器越来越多,而且其声音在明显越来越好。CHORD Dave解码、DiDiT DAC212SE解码,都是很好的例子。Q-m也是这样一个例子,它采用了数字领域内的音量控制,而实际听感已经很好,和早期Mytek上那种数字式音量不可同日而语了。
必须特别指出的一点是:Q-m是一台解码耳放,而不是纯解码或带前级输出的解码。它是没有模拟输出口的,它所有的输出口都是耳机口。所以这是一台纯粹服务于耳机发烧友、为耳机烧友预备、驱动耳机用的设备。
如果需要的是纯解码器或者带前级输出的解码,在Q系列里应该看的是Q-v。那是一款价格14800元的设备,比定价7980元的Q-m要贵出不少。所以假如只是需要用来搭配耳机,Q系列里最适合的、特别为耳机发烧设计的机型就是这款Q-m。Q-m目前国内唯一可以看到的一偏正式评测,是赖英智的那篇“听了兴奋的无法睡觉”的文章。不少人觉得那是夸大的枪文,但我作为国内又一个仔细听过Q-m的人,在这里表示我相信赖先生真的可能觉得很兴奋,因为Q-m实在确实是一款表现很好的、可以说达到高级水准的解码耳放一体机。
已经有不少人看了Q-m的发布定价后,表示价格不便宜。确实和谷津之前的U系列产品相比,Q-m价格为7980元,确实是更贵了,但产品其实无所谓“贵”,关键是它的定位和性能表现。上万、两万多的解码耳放都有,关键是,它们是否能在其价位上站住脚。
Q-m的“贵”不是没有理由的。我这里首先给它一个定位——Q-m是一款定位于搭配高级、顶级耳机的产品。如果用家买回去用来推什么K701、HD650耳机,那真是很浪费的,因为他的实际能力,完全可以推好HD800、T1、GS2000e、PS1000、HE1000那样的高档和顶级耳机。
我想到一个最简短而能描述Q-m声音特性的描述语:透明而温暖。透明在先,温暖在后,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熟悉谷津产品的烧友一定会知道谷津产品最基本的一个特质就是“温暖的音色”。虽然张先生从来没有说过他追求温暖的音色,但是从历来谷津产品的声音表现来看,无论型号和档次,谷津产品一律表现为很温暖的音色。
Q系列产品虽然采用了与以前几代产品完全不同的技术架构,但是温暖的基本特征不变。虽然这是一款技术指标极高的产品,信噪比、THD+N和动态范围的指标都非常高,但是它绝非高冷声、监听声、直白声的耳放,而是仍保持了谷津像“产品签名”一样坚持的音色温暖的基本特征。
然而Q-m与之前谷津的耳放类产品如HA2、HA3、U2、U4相比,在声音的透明度上,提升显著。在采用了新的数字升频、数字领域内音量控制、全新的数字算法、全新设计的耳机驱动级之后,Q-m表现出谷津产品上前所未有的透明、透彻、背景很黑的声音,并且驱动力充分。
一个很容易能判断的事实是,Q-m在技术指标上特别是信噪比和动态上、声音的透明度和细节表现上、对高档耳机的驱动和控制力方面,比起之前所有的谷津耳放产品来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认为这是全新的技术架构加上精心的调声达到的结果。
Q-m在数字领域里可以达到180分贝的信噪比,可以说这是极高的指标,当然资深烧友会知道数字领域内的信噪比再高也不是整机最终的信噪比,因为数字必然要转为模拟信号,然后才能听;DA之后,指标会下降,不可能还有180分贝那么夸张。然而Q-m的DA之后的指标依然是很高的,达到121分贝,这已经接近模拟电路能达到的极限了。
具体反映在声音上,Q-m的背景黑度非常好,换言之声底非常干净,在很黑的背景上,各种低电平细节都表现充分。这是一种细节解析丰富、但同时细节出来得很自然的声音,解析好,但并不给人突出细节的感觉。同时耳机口的底噪很低。我把一副可以说“底噪探测器”的歌德GR10e耳塞插在其3.5mm耳机口,底噪很轻微而且和音量旋钮位置无关,也就是说把音量旋到最大也没事。GR10这种耳塞如此,其他耳机耳塞,都无需担心有底噪问题了。聆听中有时感觉有Noise,结果一观察,都是录音里固有的“本底噪声”。由于Q-m本身的信噪比极高,声音非常透明,所以听老录音甚至有些数码录音时,包含在录音里的底噪会听得非常清晰(信噪比低些的设备会播不清录音底噪,因为录音底噪和机器的底噪混在一起了)。
Q-m能达到这么高的信噪比,这样黑的背景,无疑只能归功于所谓DDS的全新技术架构。靠传统的解码耳放结构,我觉得做不到这样的信噪比指标和实际听感。新技术的运用,在Q-m上是成功的。
另外一个成功之处体现在耳放部分的设计。无论是驱动600欧的T1、300欧的HD800、80欧的Elear还是32欧的GS2000e,或者HE1000那样的平板耳机,Q-m都提供了充沛的驱动功率和良好的控制。根据厂家的介绍,Q-m的耳放驱动电路其实并没有做“放大”,由于前面解码后模拟输出的电流足够,后面应该只是采用了运放来做缓冲(Buffer)而没有Amp。从实际聆听的效果来看,我觉得对付高低阻耳机都非常好,体现出张先生在耳机驱动线路设计方面的功力。
Q-m的耳机输出口设计得很齐全了:3.5mm / 6.3mm / XLR四芯平衡,都有了,而且3.5mm的耳机口有两个,分别标为LD和HD,听感不同,大致相当于高增益和低增益的区别。举个例子,那些灵敏度很高的耳机与耳塞,可能就适合用LD口,听起来声音更自然一些,插在HD口会有些发冲。我实际试下来觉得RS1e耳机(灵敏度99.5分贝)插在LD口会更好听一些。
另外我注意到有一个贴心的小细节—— Q-m的四芯平衡耳机口和6.3毫米耳机口是可以同时插耳机出声的,但3.5毫米小耳机口则不和大耳机口同时出声。为什么?我琢磨了一下,猜测可能是因为大口经常是插头戴式耳机而小口经常是插高灵敏度的耳塞,两者音量很难一致。假如大小口能同时出声的话,往往 3.5mm口的声音就太大了,不安全。
具体说下我搭配的几个手头耳机。
拜亚T1和森海HD800,都搭配很好,声场开阔、声底透明、动态表现好。注意平衡驱动会明显地表现出更好的力度和细节,因此这两副很容易实现平衡驱动的耳机我还是建议在Q-m上用平衡驱动。
歌德GS2000e和PS1000,这个可以不用平衡,声场和力度都很够,由于失真度低、控制力好,出来的声音刺激度也很低,不容易偏亮或偏薄。低频方面我觉得Q-m表现出一种带点“韧劲”的低频,量感不会偏多,但有一种韧劲。
法国劲浪Elear,在Q-m上表现出不错的透明度,同时保持了其音色和厚度上的优点。我说过,这副耳机应力避那种厚声而偏混的耳放,Q-m相反,是一台非常透明和干净的耳放,所以搭配它效果很好。在合适的搭配上,这副法国耳机真的挺有吸引力。
HE1000平板耳机。这副耳机也是平衡驱动更给力,出来非常有厚度和动感的声音。但是我在对比的时候发觉了一个问题——原配的耳机线还是不够好,特别是平衡驱动的时候,声音的细腻度和透明度有些下降。这个问题在单端驱动时还好,在平衡驱动时就暴露出问题了。换为PAD专为它设计的升级线后,提升非常明显。包括森海HD800和T1,在平衡驱动时也对耳机线的素质提出了要求。Q-m的高透明度有时就带有这种“放大镜效应”,让用家能更明确地察觉到某些环节存在的问题。如果是糊一些、透明度低一些的机器,有些问题也就糊过去了,表现不出来。
对HE1000耳机来说,我建议升级耳机线,然后平衡驱动。
我没法一一去试主流的耳机,但从试听过的几副耳机来看,Q-m对高低阻耳机、平板耳机,都能搭配出很好的效果。一致表现出透明的声底、很低的失真度和优良的控制力,音色也绝不干冷,而呈现出透明而带些温暖的感受。可能会有人提出意见的是那个不大的音量钮——这个数字式音量钮由于不大,手感不算太满意,虽然实际用的时候摸着转还是很方便的。注意它转到最小位置是-42分贝,耳机里往往还有很小的声音,而不像模拟音量钮关到最小时就彻底无声。不过也不会有模拟式音量常出现的“小音量下左右不平衡”的问题。我理解由于机器体形的问题这个音量钮难以做得更大,但还是希望它能更大一些,以实现更精细微小的音量调整。
对了,我说过评论器材时必须找到缺点,那么这个偏小的音量钮可以算一个。当然,多数时候还是很方便的。我实际听的时候根本不看那个钮的位置,就靠手摸。对于我手头的耳机来说,音量只需在最小(-42分贝)和中间刻度(0分贝)之间调整就可以了,几乎不需要超过中间12点的0分贝位置。
前面网友问到Q-m连接电脑的声音表现。作为一台带USB口的解码耳放,这也是耳机发烧友们必然关心的情况。
这里我想指出一下Q-m的一个问题——OK这不是“问题”而是我使用下来体会到它的一个特性——由于它的声音表现具有高透明度的优点,因此对前端的变化是十分敏锐的。
有一个很多发烧友特别是初烧友容易概念不清的地方,我想借此机会再“科普”一下,澄清一下。高端器材、顶级器材,一般肯定是会更透明、更敏锐,对前端的改变和搭配周边的情况表现出更明显的声音变化。有些概念糊涂的人,会有一个错误的想法,认为高端器材应该“更容易出稳定一致的声音”,声音会更“稳定”而不受其他环节的影响。有些人甚至把发烧友所提到的高端器材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敏锐反应理解为“不稳定”。这真是完全错误的认识!请记住:怎么折腾都听不出声音变化的,只有低档器材、甚至垃圾器材。透明度越高的中高端器材,越会体现出声音的敏锐性,对周边搭配、供电、避震等因素越容易表现出声音的差异。
我自己对Q-m的体验就是,它是一台很透明、对周边反映很敏锐的机器。它对数字线敏感、对供电、避震都表现出“听得出区别”的敏锐性。如果USB接电脑聆听,那么电脑更换供电形式,都可听出可闻的声音区别。这是好事情吗?当然是好事情,说明这是一台高透明度、基本素质很好的机器。
因此,如果Q-m接电脑,要搞出很好的声音,需要关注细节,包括避震、电脑的供电、USB线、电脑系统的优化,都值得搞一搞。即便在什么都不搞的情况下,USB连接出来的声音也是不错的,不算顶尖,但算得上Good - Excellent。
对某些喜欢折腾的烧友来说,Q-m是一台好玩的机器,适合折腾换线、搞电处、搞避震。当然,什么都不搞,USB接上普通电脑、或者同轴接上CD机,它都马上能给出一个很不错的声音。只是要记住,这个“很不错的声音”是存在丰富调整空间的。
我搭配Q-m试听了不少耳机,觉得要找它声音素质方面的缺点还真的很难。可以说找不出显著的、值得一提的、可以认为声音缺陷的因素。当然凡事都是可以挑剔的,我们也可以说Q-m的声音没有谷津老产品身上的那种“粘滞感”,那种传统纯甲类结构才能出来的厚暖之声。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一台采用全新技术架构、达到了很高技术指标的机器,能做出这样音色带些温暖、不清瘦直白的声音,已经见证了谷津张先生的设计和调整功夫,属于成功。
最后,要指出负面的话,除了那个偏小的音量调整钮,我觉得限于体积Q-m没能设置一个前级输出,算是一个使用上的局限性,使它只能听耳机用,没法接功放和有源喇叭。现在解码耳放一体机里带前级输出口的机器还是不少的。当然,一定要接有源喇叭的话也是可以的,比如用3.5-RCA信号线从耳机口接出信号。只是这样接法看上去不大正规而已。
Q-m除了耳机口之外唯一的输出端子是一个同轴口。这个其实在搭配其他Q系列产品时很实用,比如用家后面还玩功放和喇叭,可以用一根同轴线连接到Q系列的功放(Q-18和Q-23),搭配喇叭。我觉得这个同轴口主要是这个作用,而不是把Q-m作为USB数字界面去用,那样多浪费啊。